中世纪大学学生社团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摘要】学生参与组织管理是促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组织是学生参与管理的载体。本文通过比较欧洲中世纪“学生型”与“先生型”两类不同组织模式的大学,认识中世纪大学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呼吁在我国高校中学生参与管理的理性回归。【关键词】“学生型”大学“先生型”大学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波洛尼亚大学时高等教育史上公认的世界最早的大学,享有“大学之母”的美誉。在波罗尼亚大学产生不久,巴黎大学欧洲北部诞生,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欧洲的知识中心。巴黎大学与波罗尼亚大学并称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双璧”。前者是“先生型”大学的典范,后者则是“学生型”组织模式的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学组织模式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波罗尼亚大学的学生社团在学校管理中的绝对地位是“学生型”组织模式的显著特征。那么,巴黎大学“以教师为主导”是否意味着学生没有参与组织管理的权力?在现代大学中,学生组织作为学生利益的代表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为了深入研究,我们有必要回归历史,从大学起源重新审视学生组织的历史面貌。一、波罗尼亚大学“学生型”组织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波罗尼亚大学的发展过程。就词源来讲,“大学-university”来源于古典拉丁语中“universitas”一词,其原意为“整体”或“全部”,用来指代中世纪城市的市民、手工业者、商人为争取特权以寻求自我保护而自发结成的团体,称之为“行会”或“社团”可见,“universitas”当时并不是特指“大学”的专有名词。事实上,波罗尼亚大学在诞生之初与其他手工业者或商人组织的行会没有实质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学校师生之间交换的是知识产品。因此,波罗尼亚大学本身就是学生行会,起先称为“同乡会”“社团”,后来发展为较大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公会”。博洛尼亚大学先是按种族、地理出身组成四个同乡会,分别是伦巴底同乡会、托斯卡纳(Tuscan)同乡会、罗马同乡会和阿尔卑斯山外同乡会,后来这四个同乡会进一步联合为两个较大的社团——山南团(Transmontane)和山北团(Cismontane)。这种学生团和教授团构成的师生共同体就是博洛尼亚大学的发端。这种师生社团的联合体得以成为博洛尼亚大学的雏形最关键的原因是,欧洲中世纪城市中盛行的“公民权利观念”。当时,不具有当地城市的公民身份的非本城市的公民,不得享有当地市民的公民权利,不受法律保护,甚至需要遵守更严格的法律规范,遭受更严厉的处罚。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保护,常常受到当地地主、市民、甚至房东老板的侵犯。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学生结成学生社团,教授结成教授社团,他们借助集体的力量以行会的名义通过共同斗争的方式同当地的市民公会、封建世俗政权、主教作斗争,争取获得特许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在师生团体不断的共同斗争过程中,学生社团逐渐取得主导地位。11~13世纪,学生社团逐步确立在大学管理中决定性地位。首先,学生力量壮大。学生行会成立之初只是互帮互助的学生团体,甚至没有统一的领导,通常采用“共同协商”的方式处理事务。到12世纪中期,博洛尼亚成为欧洲法学研究的中心,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开始大量涌入博洛尼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至13世纪中期,多个同乡会以阿尔卑斯山为界进一步联合成两个社团-“山北团”、“山南团”,组织管理规章制度也日益完备(教授被排除在社团之外)。其次,学生掌握经济主动权。学费是博洛尼亚大学的教师收入的唯一来源,这在当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从属地位,学生更有话语权。第三,学校的社会经济价值日益显现。学校的发展推动了当地城市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如果学生不满意就会带着教授迁移到其他的城市,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学生利用自身优势,采取主动参与灵活多变的策略,应对来自多方压力,使学校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治状态。据文献记载,1155年,博洛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