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校区办学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我国多校区办学是在1992年高等教育改革中,经过院校合并或扩建校区形成的。多校区办学在促进学科发展、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校园文化的传承、管理体制的变革、运行中的高成本、师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提升等。其中对新生适应性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体现在高低年级分割的办学模式中。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学校为满足扩招需要,于1996年开始分校区办学,形成了一年级新生在分校区、二年级迁回主校区的办学模式。结合一年级新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分校区办学条件、日常学习与生活等实际情况,学校开展适应性教育效果等在内的问卷调查,在全校5,160名学生中,根据学生年级分布共抽取47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论如下:一是新生对分校区的满意度较低,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二是学习适应性问题在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表现最为严重和复杂;三是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在分校区新生中普遍存在;四是心理的不适应在分校区新生中呈现出复杂化、显现化趋势。分校区办学对新生适应大学的影响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产生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群体年龄特点、个体主客观条件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学校办学环境、家庭文化与经济条件的差异等。其中分校区办学对新生适应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分校区办学资源、教育与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三个方面。1.分校区办学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从分校区外部环境看,往往由于远离城市或主校区,周边环境不发达,导致新生在入学后很快且强烈地感受到大学外围氛围缺失、信息滞后、出行不便等问题。从内部环境看,校园特色建筑、人文景观、教学科研设施、校园文化等都存在一定的缺位或不足,如新校区很难在短时间内建成象征学校文化、地位和实力的现代大学图书馆,缺少历史和标志性的建筑,没有现成的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团和学生组织,见不到大师,师生关系淡薄,朋辈教育单一等。以上诸多问题无疑将加大新生在认识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直接导致一系列不适应问题的产生。2.分校区学生教育与管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愿望,工作难度加大,成本倍增多校区的形成改变了原有单一校区的管理层次和组织结构,出现了条状管理、块状管理或条块结合管理等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下问题:工作目标上以学生不出事为主,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工作方式上更多地体现为对主校区工作内容的延伸,如停留于传达文件与会议精神;工作手段上管理和控制意识偏强,服务理念偏弱等。因此,很难形成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教育理念与教育体系,无法提供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保证。3.分校区校园文化缺少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环境。大学在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将对在校学生适应大学、成长成才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分校区由于在学校校区办学重心定位中居于从属地位、周边环境不发达、学生年级单一且流动性强、师生交流严重不足等原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既难以传承主校区的校园文化,也难以形成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分校区办学条件下的现有办学资源、教育与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现状等均对学生的认知、学习、生活和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心理影响和行为制约,加大了新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降低了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度,直接导致适应周期的延长和适应问题的多样化。分校区办学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1.分校区办学条件下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应遵循长期性、整体性、主体性、发展性原则适应性教育既要达到新生适应期的目标,更要服务于高校育人的总目标。要以发展的眼光将适应性教育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致力于分校区物质环境、精神文明、制度文化等软硬件水平的提高与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和谐发展的双赢。2.构建分校区办学条件下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体系一是大学认知教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育。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