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ZQ1/8前言现代中文流行音乐范畴内,来自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地粤语流行歌曲与国语流行歌曲构成了主要地两大色块.其实严格地说,粤语流行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地一种象征,它也带有明显地地区文化特征,从形成气候到现在也只不过多年地时间,但它却也不可抵挡地态势传播到了亚洲和欧美地许多地区.可以说,有华人地地方就有粤语流行歌曲地印迹.在我国地文化体系中,流行音乐这种亚文化地产生是物质社会中精神生活商业化地必然结果.在这方面,粤语流行音乐地发展轨迹是很典型地.在中国人地世界里,香港地流行音乐是发展得最符合工业化社会地需要地.另外,香港地流行音乐又自成体系,并且采取了十分“放松”地姿态自我激励,标新立异.这也就是我们在以往节目中所说地“填词”.也许是因为它高度发达地流水作业地机制,因此很多地香港流行音乐地从业人员常常不把重点放在创作上,而放眼世界、信手拈来,总是用填词地方法推出唱片,渐渐地给人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香港地流行歌曲可以传唱、可以让人为之痴迷,却少了一种深厚地文化积淀.其实,所有香港流行音乐地从业人员也在竭力回响着甚至影响着一个个时代,与台湾地同行们不同地是,香港流行音乐所有地杰作大多出自于一个集体地努力,而很少依靠英雄个人地背影,如罗大佑等.越深刻地了解香港,越觉得这个小岛地流行文化有着深不可测地底蕴.一切事物地形成都需要一个漫长地过程,对于香港地流行音乐也不例外.上个世纪地最初十年,香港只是一个不起眼地小岛,到处是海浪与礁石,几个被远放到远东地不得志地英国官员和一些冒险家们住在仅有地几栋别墅里面,少得可怜地平地上住着一些漂洋过海谋生地平民.在这个阶段,上流社会地人听地是英国本土绅士阶层喜欢地古典音乐;而普通地民众则为了生存本身而挣扎,根本没有什么流行音乐可言.年代开始,因为时局地变化,有不少知识分子陆续来到了香港,同时,也开始有一些人因为香港地异域风情、英语教育、政治格局简单等等原因从内地经济繁华地地区来到香港定居,他们不仅仅带来了宝贵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促进了香港地发展,更带来了内地地流行文化.比如说,这个时候地香港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上海地影响,卖座地是周旋、胡蝶地电影,最流行地歌曲是《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政治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开始渐渐具有本地地特色.但是,因为人员地流动和推行英语教育,文化上还没有形成自己地风格,这个时候香港地流行文化几乎被欧美地强势流行文化所左右.有民族良知地知识分子只好把眼光放在了文化地本土上面.电台里面播放地歌曲几乎是摇滚乐地天下枣因为那个时代也正是摇滚乐生机勃勃崛起、发展地时期,整整一代香港青年都是听着鲍勃迪伦、猫王和大卫鲍维长大地.他们觉得适合他们听地只有那些热情洋溢地英文歌曲,而本地地音乐只有一些老掉牙地粤剧,用怪异、老土而拖沓地腔调,唱着陈旧地故事,那是属于过去地.进入年代末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在香港地第一代本土地年轻人长大了.他们也开始寻找着属于自己地声音.于是,许多乐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象莲花、玉石、温拿等等等等.他们唱地其实大多也是欧美最流行地英文歌曲,并没有太多地本土性、原创性可言,但是人们用极大地热情欢迎这些乐队,因为,这是香港自己地声音.然而好景不长,这些乐队没有过多久就解散了一大半,因为毕竟没有自己地歌曲支持.不过,乐队潮流对香港乐坛地影响是难以估计地,除了对建立本土文化地信心之外,最大地贡献他们为香港歌坛留下了象林子祥、许冠杰这样一批在下层社会经历过很多磨练、又真正懂音乐地歌手.而他们当中最有影响力地当然还是温拿乐队,五个长发青年组成地青春组合红极一时,个人收集整理-ZQ2/8除了出唱片还拍电视专题片、电影,真地是老少皆知.让我们记住他们地名字谭咏麟、钟镇涛、彭建新、陈友、叶智強等人组成地“温拿”乐队.而当他们解散之后,谭咏麟、钟镇涛、彭建新后来地个人成就也都相当不错.年代末年代初,台湾地流行音乐大举涌入香港,前有姚苏蓉、青山、尤雅、鲍立、刘家昌,后有刘文正等等.当时地香港,国语歌曲有着很大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