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优势(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趣味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境为基础,以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教学内容隐藏在特定的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心理驱动下,通过讨论与分析任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运用所需的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与同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各种资源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起连接的桥梁,实现认知结构的创建。(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1.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恨不得把知识一股脑“塞”进学生的大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等着教师公布答案。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采取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师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解为几个适当的任务,学生通过分析任务、调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知识点需要自学,教师只是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2.学生学到了知识、方法及能力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任务驱动法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自主探索新知识[2];解决问题也是学习2能力的培养过程,探索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架构知识体系的过程,符合建构主义理论。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建立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学生接到任务后会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与同伴展开交流或讨论。自主探究因为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任务设计的原则1.针对性教师设计任务时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任务设计要明确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以及预期的效果,并且能够将任务转化为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2.适度性任务的难度和大小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只需花费较少时间以至于学生无所事事、盲目乐观,也不能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3.真实性任务的内容既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又要设计出类似于真实场景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任务的完成中。4.发展性教师设计任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都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5.趣味性任务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和激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二)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设计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出仿真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表象、经验及认识[3].在呈现任务时,教师可以把任务分成几个层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以“两点间距离公式”(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为例,教学目标是掌握平面内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为了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公式而不是由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笔者设计出分层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完成。任务1:在X轴上,点p1(x1,0)和p2(x2,0)之间的距离是多少?3任务2:在y轴上,点p1(0,y1)和p2(0,y2)之间的距离为多少?任务3:原点O(0,0)与任意一点p(x,y)的距离是多少?任务4:已知平面上任意两点A(x,y1)和B(2,y2),怎样求出点A和B之间的距离?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一环。小型任务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同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