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试题人教版无答案1/3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试题人教版无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上面答题卡上)1.“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以上内容出自()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2.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两者的不同点有()①属于资产阶级革命②面临推翻殖民统治的任务③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④废除了奴隶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应用推广B.铁路运输能力提高C.火力发电的需求增加D.煤炭出口贸易扩大4.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了主题为“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世界博览会,会上展出的多是“电气时代”的科技成果。下列不属于这一时代的发明是()A.电灯B.火车机车C.内燃机D.汽车5.19世纪晚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日本在这两个时期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A.获得美国援助B.对外侵略扩张C.重视发展教育D.强化中央集权6.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7.《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8.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9.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0.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1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知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