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综合素质培养摘要:实验课程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素质形成的重要培养途径,如何适应当代科技发展,适时调整实验课程的设置,改善专业培养效果,是该专业面临的急迫问题。该文分析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实验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和综合实验素质,并从实验项目的设置、实验指导环节、实验课堂考核和实验课程考核等多个方面对综合实验素质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实验教学综合素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素质培养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5(a)-0155-02实验教学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个特色,实验课程数量多,涉及面广,及包括原土壤农化分析的实验内容,也包括环境监测方面的内容,并且贯穿于整个培养阶段。近十几年,自动化分析仪器发展非常迅速,原本作为高端设备的ICP、原子吸收、气相和液相色谱等大型设备得到普及,环境领域各种便携式测定仪器也很丰富。原本需要实验室分析的许多项目,现在不少已经可以实现现场实时自动监测,暂时无法实现自动监测的项目,分析测试的程序也得到极大简化和便利。传统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不少实验项目,现在已经为仪器所替代。这一现状迫使人们思考一个问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课程应该如何改革。其中,关键是什么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实验素质?该文拟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入手,探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核心实验素质,并初步探索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核心实验素质的培养途径。1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1.1实验项目陈旧以环境监测为例,便携式水质测定仪可以自动监测包括溶解氧、Eh、COD、氨氮、铜、铁、镍、六价铬、磷酸根、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多个指标。但在实验课程设置中,仍然分别开设溶解氧、COD的测定、氨氮、铜、铁、镍、磷酸根等,涉及众多仪器设备。不但操作步骤繁复,也不切实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工作量繁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迷茫,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而实际到用的时候,往往又测不准,不会用仪器设备。现有的实验项目设置未能充分反映现代科技最新进展,也未实现与实践工作的接轨。这一现状导致不少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消极怠工、甚至逃课。1.2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实验步骤的掌握实验课程中,往往把如何做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方面是演示实验的特性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安全,而现在的学生往往实验技能较弱。由于这些原因,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手把手地教如何移液、如何消煮、如何定容等,把具体的实验过程盯的很牢。结果导致实验教学重视怎么做,而忽视实验技能与实验质量。同时,由于教学过程中,虽然指导教师是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而实际上学生往往被动依从教师的指导,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程序,容易使学生逐渐形成对指导教师的依赖,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与探讨了。1.3忽视分析测试质量意识的培养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作为核心讲解内容,同时重视对实验风险进行预防。然而,如何保证实验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精密性,在很多实验课程中往往被忽视。由于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意识地设计,实验指导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忽视,学生更不会意识到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结果导致虽然学习了很多实验项目,但没有培养起分析测试的质量意识。1.4不善于运用自动测定分析仪器开展实验课程在农化和环境监测中,pH仪、溶解氧仪、噪声仪等设备已经得到应用。这些自动监测仪器的引入课堂,简化了课堂中操作步骤。也给教学带来了问题。自动测定仪器获得数据快,学生要做的工作也少,所需时间也少。如pH测定,从准备到获得数据,也就半个多小时;溶解氧仪测溶解氧更快,几分钟就搞定了。在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中,自动测定仪器的引入,并没有为教学带来新动力,反而令教学陷入尴尬。如何有效利用自动分析测试仪器,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2实验课程教学的核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