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已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落实高校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亟待明确现状、理清思路、乘势而上,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一、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进步与升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它是充分尊重人类的主体地位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充分体现科学规律和尊重理性的发展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观两个最直接的思想文化养份和源泉。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出人类未来发展的两个最基本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它对人类文明进程步入健康、理性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发展观有三项指标:一是寻求发展的动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寻求发展的质量,相应的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统筹发展;三是寻求发展的公平,即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机会不平等,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从寻求发展质量的角度而言,科学发展观重在行动和多出成效,以推动中国走出目前遭遇资源、环境、生态瓶颈的尴尬困境。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是化解环境危机的不二法门,也是再造秀美山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二、加强环境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人、自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然之间全面、协调、平等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不仅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更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必须进行以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主要目标的环境教育,而广大高等院校正是进行这一教育的良好载体。通过高校环境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从全球和未来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培养大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进而推动全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提升,以真正实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的使命和责任,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1.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通过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大学生对当前宏观尺度上的环境状况的认知和把握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同时也明确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但仍有一些学生对此缺乏了解。二是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总体掌握程度一般,环境知识水平有待提升,并且大多数学生对环境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三是大学生的环境行为取向总体一般,环境保护行为的自觉性不够高,参与度有待提高。同时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且认为周围人的环境意识水平不高。四是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环保知识缺乏并赞成开设环境教育类必修课,同时希望参加环保宣传和公益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接受环境教育;接受过正规环境教育的群体的环境意识水平高于未接受者,表明加强环境教育是提升学生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2.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