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应相宜---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把握尺度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大自然和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平等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而“拓展与延伸”能冲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又能拓宽学生知识视窗,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变“学教材”为“用教材”。所以,拓展延伸时下已成为非常流行的教学思路,它存在于各类语文课堂中。不错,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机。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相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然而,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语文教学课内外知识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尺度。那就是绝不能脱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宗旨。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脱离“语言”这个因素去盲目拓展,泛滥运用,语文课堂虽热闹好看,但语文能力的提高自然落空,语文这一学科也就无异于水中浮萍了。因此,适时、适度、适量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1.适时拓展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应在学生吃透了文本的前提下,寻找最佳时机恰当的拓展。它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文章主旨,扩大学生的思维。看似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妙趣天成。不是为了文本的拓展而进行的拓展,而是“有教无痕,润物无声”,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适度拓展在信息的选择上首先一定要与文本紧密联系,要围绕教学目标,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同时,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老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卖弄知识。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位坏教师是不停地奉送知识,一位好教师是教给学生发现知识。”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力求做到因人施教,而非因材施教,拓展起来没完没了,更没原则。那种无视学生发展和接受状况,追求满汉全席的做法,只能让教学陷入“差、慢、费”的恶性循环之中,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本质都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3.适量拓展课外延伸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公开课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如每篇课文上完后都要进行小练笔,这固然对提高作文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有这个必要吗?有时候我们对课外延伸这个环节处理不当的话,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老师提问:学习这篇后有何感悟?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纷纷的讨论,主要阐述有:感悟1:我们要临危不惧,在最危险时刻,不慌张,不惧怕,镇定思索。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要尝试,决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