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台湾吗?你了解阿里山吗?阿里山纪行吴功正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林语堂阿里山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作者对阿里山的总体感受是作者对阿里山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文中写到了阿里山的哪怎样的?文中写到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点?些景点?请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请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景云雾浓稠潭水清澈林区宁静曲径幽路森林无边神木神奇喜爱赞美情作者行踪:从台北松山机场搭飞机嘉义小火车进山至阿里山火车站穿过林区,走过曲径幽路(姊妹潭)穿过林海神木下山的路上移步换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红色小火车云雾浓稠潭水清澈林海无边林区宁静曲径幽路入云深处亦沾衣阿里山神木矗立在阿里山的天然森林区,是一株树龄达三千年的老红桧。红桧属柏科常绿乔木,质地幼坚,宜作桥梁、家具等,是珍贵木材之一。桧树一般生长缓慢,非百年不能成材,所散发的馥郁气息,历久不衰。阿里山神木的寿命和体积都很罕见。树身高五十三公尺,树围粗约二十公尺,是阿里山之宝。神木历尽沧桑兴替,而能不毁于雷火斧金,所以又被尊为树神。神木四周围有木拦,旁有木亭一座,内置有“神木颂诗碑”。你最喜欢阿里山的哪一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文章开头结尾都引用了台湾歌曲《高山青》,你认为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谈一谈“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如果你现在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