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2.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生命课堂‘四字六步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教学准备PPT;学生预习课文(预习要求: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总结导预(一)导入: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二)检查预习指名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三)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2.认真看《中考古诗文吧》,反复朗诵诗歌,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二、自学梳理(一)出现自学提纲:1.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2.翻译全文。3.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5.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7.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学生依照提纲梳理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小组答疑各小组讨论成员自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制定本组重点展示的内容。四、展示评价(一)朗读1.学生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2.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3.指导学生朗读。请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4.全班齐读。(二)翻译请学生提出与自己意见不同之处,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并争取能自圆其说。)(三)深入理解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2.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3.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