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王琼教学目标:1、明白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2、重点赏析“景”之美、手法之奇特。3、感悟作者心情之复杂,人格之伟大。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领略一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认识一位雄才——苏轼。二、作者简介:苏轼——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奇迹,没有人比他更丰富多彩。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散文,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文章四大家”之一;诗歌,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面貌;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书法,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他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对于苏轼的名声我们早有耳闻,对于他的赞誉今日也有所知,但对于他的文章我们却是第一次真正地走进,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名声很大的《记承天寺夜游》,你有什么期望呢?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呢?)三、赏文1、听录音朗读2、齐读课文3、找出文章叙事、写景、抒情的地方。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字分别来概述概述这三个方面。5、根据学生板书的字从记叙文六要素的角度设问,让学生进行抢答,快速了解叙事内容。并借助幻灯片巩固重点字、词、句。(初冬的夜晚,寒气逼人。月色入户,欲睡的苏轼披衣而起,兴趣顿增,想到一个人的孤寂,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明,没想到怀明亦未寝,两个心有灵犀、志同道合之人夜游月景,该是多么温馨、多么美好的场景啊!)四、赏景1、从学生的板书中选择一两个字让学生阐述理由。(注意从景象美与手法美去引导)2、老师小结。(这里的景象处处写月,可处处不提月,先用“水”来写“月”,用视觉的错觉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体现一种静谧之美;然后再加以联系:有水就会有藻荇,而且还纵横交错,一种动态的摇曳之美呈现了出来;最后用“盖竹柏影也”点破,写出了月色无处不在,真是不着“月”,却尽得“月”之风流。)五、绘景(“月”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月抒怀,苏东坡更是对月情有独钟,在他的心中,天地万物,皆一轮明月。在《水调歌头》中“月”像一位诗人,作者仿佛在与“月”对话,一起探讨人生的意义;在《西江月》中,“月”像层层浅浪,灵动、飘渺;《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好不凄凉、寂寞;《后赤壁赋》中为我们展示了高山吐月,流光空明的意境。但在他所有写月的作品中,这篇文章被称为写月之绝唱。今天,让我们也用一颗慧心去感悟这幅月景。)用自己的方式(诗歌、音乐、舞蹈、画画、赏析……)来表现这幅月景。五、悟情(如此静谧的夜,如此知心的人,如此动人的景,怎能不流泻下真实的情)从学生板书的“闲”字去品味作者的感情。1、“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2、“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补充背景)(苏轼对掌权的排挤、迫害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命运的拨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外一种生活乐趣,他极力去追求领悟另外一种美。从京城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感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居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后后,他还泰然处之,并从中发现奇趣“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篇游记印证的就是作者面对人生困境一种坦然的心绪,旷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