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德育和美育作用探析[摘要]文学名著凝聚着中外文化不朽的精华,有着显著的德育功能,能够健全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还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作用。研究德育,应结合学科特点,倡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关键词]文学名著德育功能美育[作者简介]朱锋(1965-),男,河南尉氏人,开封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作家作品及文艺欣赏。(河南开封475004)[中图分类号]G41.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4-0177-02文学名著的魅力,往往影响一个人、一代人以至一个民族的成长和发展。文学名著阅读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一、文学名著的德育功能青少年学生,其世界观基本还没有定型,心灵正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阅读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著作,能鼓励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这也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培根曾说过,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英国现代哲学家怀特也说,伟大的艺术是“某种增强灵魂的自我实现的东西,它不但以它给人的那种直接的愉悦来证明自己的意义,而以它对深层意识的(自我实现的)训练作为证明”。①这些话都说明了文艺欣赏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要作用。名著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艺欣赏的过程。有效的名著阅读,无疑能够促使青少年人格的完善,这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1.名著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净化人们的心灵。就中学而言,语文学科内容因其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具有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近几年提出的“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通过阅读,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古今中外的名著,犹如一条绚丽多彩的艺术长廊,展示给人们一个个令人敬佩的正面人物和英雄形象。这些形象的精神境界是高尚的、纯洁的,他们代表了人类精神发展的精华,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敬仰、所崇拜、所倾倒。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老渔民桑迪亚哥,这个百折不挠、不畏强敌、敢于面对厄运的“硬汉”形象,正是人类向往崇高、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力量的体现。这些形象一旦被作家塑造出来,就成为引领读者走向崇高的目标。②同时,借助于外力——阅读就是一种外力,能使人格中的缺陷得到认识,得到抑制,得到涤荡。作为流传已久的名著,作家在对人性的洞察、披露、揭示的同时,也在批判、嘲讽人类的种种缺陷,指出其不合理的成分和严重危害。便于读者利用这面镜子,发现自己的缺陷,自我警醒,自我忏悔,使自身人格逐步走向完善。2.名著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根基的情感体验。文学名著包罗万象,诸如地域风光、乡土民情、人间善恶等,能吸引读者随着作家的笔触生发诸多的情感。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实际上是众多名著的心理趋向。接受了名著的熏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便会慢慢产生,久而久之,热爱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情感也会在生活中得以流露。通过大量阅读,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各民族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诸如善良勤劳、尊老爱幼、济困扶弱、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识善恶,明得失,知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3.名著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塑造主体人格。大力推动课外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