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征兵工作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征兵难的原因,提出了做好新时期高校征兵工作的对策。要明确职责分工,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宣传引导,实现征兵动员工作常态化;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征兵服务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关键词】高校;征兵工作;对策2001年,国家开始在大学生中征集兵员。2020年修订的《兵役法》规定:在校大学生取消“缓征”、普通高校学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24周岁。做好高校征兵工作,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目标的客观要求;是依托国民教育为部队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从源头上改善兵员结构、提高兵源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军队优势促进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军地双方的努力下,一大批大学生参军入伍。大学生士兵思想活跃、文化素质高、理解和接受能力强,成为部队极具活力、深受欢迎的力量,改善了基层士兵素质结构、扩大了军官选拔范围、推动了军队现代化进程。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依法服兵役的观念淡薄、参军积极性不高、入伍动机功利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征集大学生士兵的瓶颈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将进一步增大今后征兵工作的难度。在此背景之下,我们走访了某省国防动员系统及驻地部分高校,对高校征兵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征兵难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一、当前高校征兵难的原因分析1、高校征兵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高校征兵的宣传动员、体检和政审、学籍保留、学费补偿等工作涉及到高校多个部门。当前,各高校人武部负责人往往由学生处或保卫处负责人兼任,并且只是暂时性的工作。虽然近几年部分高校按驻地人武部的要求成立了“征兵工作站”,但往往征兵工作人单力薄,工作成效甚微。有的高校虽成立了校级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往往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挂帅不出征”,只是会上布置了征兵工作。征兵机构不健全、征兵工作机制的不完善成为制约征兵工作成效的重要原因。2、部分适龄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社会普遍存在国防意识淡化、奉献精神不足等现象。部分高校开设军事课的课程量少或流于形式,大学生对国防、军队和国际形势认知欠缺,不少大学生对国防的关注失去现实动力。目前有少数在校大学生对入伍服兵役顾虑重重,表现有:怕到部队吃不了苦,怕入伍影响自己的学业,怕到部队后考军校、入党提干的愿望无法实现。加之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毕业后找到薪水相对丰厚的工作。这些因素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积极性和征兵工作的推进。3、大学生身体条件不达标比例上升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实现当兵的愿望是因为体检不合格,且近年来征兵体检不达标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较高,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自控能力差,不良生活习惯多,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体质总体偏低,诸如视力较差、体重不达标等。高校虽然开设了体育课,但对体育课的考核不严和体质监测欠缺,甚至少数学生将体育课作为娱乐课。4、宣传动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征兵宣传在征集工作实质性开展之后才匆忙上阵,宣传手段仍停留在贴标语、校园网发通知等传统形式,宣传内容缺乏时代感,致使宣传动员的实效性较差。当前有关军队、军营、军人主题的电影电视较多,但是有的宣传过于英雄化、理想化,有的对军营生活呈现过于枯燥、单调,不客观的宣传让部分大学生产生质疑、不信任,也让部分大学生带着理想化认知进入部队后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这都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开展。5、大学生入伍的专门法律欠缺目前虽有部分法规、条例,但没有诸如《大学生征兵法》等专门法对大学生参军入伍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相关法律的缺位无疑会动摇大学生应征入伍的信心。二、新时期做好高校征兵工作的对策1、明确职责分工,创新工作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