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国防教育模式与途径摘要:从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应走向规范化,学生军训应走向普及化,普及性的国防教育活动应该实现经常化三个方面作了重点阐述,最后得出了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应该逐步形成“军事理论课一学生军训一经常性国防教育”一体化模式的结论。关键词:国防教育;模式;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防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高等学校开展的以学生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试点工作也已进行了十几年,虽然学生军训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军训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矛盾。如受训人数偏少,各学校发展不平衡,军训经费不足,部队教官不好解决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使这项活动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真摸索一种有效的模式和途径。一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走向规范化我国现有高等学校1000多所,开设军事理论课程的学校只有150多所,不足20%,显然此比例是偏小的。在我国全面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形势下,适当增加高校接受军事教育的人数是十分必要的。1开设军事理论课的指导思想与目的。高等学校开设的军事理论课,应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总前提下,着重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居安思危思想、爱军拥军思想和崇武习武思想。只有出于对祖国的最深厚的爱而树立起来的国防观念,才是最牢固的经常起作用的精神力量的源泉。2军事理论课的主要内容。综合我国各高校军事理论的教材、教育资料和经验,军事理论课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理论是军事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国防知识教育。如国家的领土范围,领域、领空知识,边兵遗留问题,岛屿争端,国徽、国歌、军旗、军微、军衔知识,武装力量的构成,常规武器的技术性能,国防科技的新成果,现代战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知识等。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精神是国防意识的集中表现,国防精神的强弱是国防意识强弱的主要标志。国防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使学生懂得保卫国防,参军参战,抵御侵略,不是随心所欲的事,而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从而保证严格履行法律义务。国防形势及道德教育。主要树立“国家防卫,人人有责”的观念,把履行国防义务置于社会主义道德范畴,自觉做到遵守国防法规,爱护军队,维护军人和军属的合法权益,真正形成为富国强兵出力尽责。除此之外,还应有国防科技、国防经济、国防外交等方面的教育内容。3军事理论课的时间安排与要求。在时间设置上,大纲要求不少于60-70学时,但随着教学改革,各科教学时间都在进行压缩,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军事理论课也应适应这种大的环境,压缩一定的课时。根据军事理论课的内容,教学时间安排通常以35-40学时为宜。二学生军训应从推广走向普及1开展学生军训的指导思想。学生军训是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军委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依据,紧紧围绕我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这一目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军训可使同学们达到如下目的:一是树立远大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高尚情感,激发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二是掌握现代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为今后服役打下一定的基础;三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更好地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四是使体质得到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以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2学生军训的时间安排。在时间安排上,大纲规定为192学时,但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时间安排是不适宜的。问卷调查显示:全国参加学生军训试点的高校,训练时间超过4周的不到10%,保持4周的约占50%,实际训练时间在3周以下的约占40%。以国家法定每周5天工作日、每天8小时,按平均4周计算,实际训练时间为160学时。为此,集中军训的时间和内容安排,必须从实际出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