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说课稿紫阳县第二小学王茜一、基本理念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二、教材分析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本课是课标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课堂练习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简笔画,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朗读重点词句体验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同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五、说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通过个别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2、深入学习、探究感悟。(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和结果。(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a.边读边画,从第一自然段中都知道了些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人物(列宁、养蜂人)。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学习第一段)b.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因为……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c.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学习第四然段)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呢?(指导书写“讶、敲”)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通过先默读课文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学习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通过设计填空题大胆猜测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让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提高。让学生感悟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人。4.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样想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说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列宁怎样回答的呢?(1)指导朗读(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2)分角色朗读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不能)其实蜜蜂采完蜜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2、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五、口语训练,延伸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