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词赏析(六)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2.“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属双关语,暗指。。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5.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6.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这两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7.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其感情基调是。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3.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如“别是一番滋味”等,情感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B.“无言独上西楼”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明季节是秋天,“寂寞”者只是“梧桐深院”,被“锁”者只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D.“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有滋味”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4.“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5.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6.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清说说它的妙处。7.下阙与上阙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8.“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9.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古塔,听说鸡鸣时分可看见旭日东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登临绝顶身处最高层。1.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