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一.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二,注音缘溪行(yuán)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刘子骥(jì)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3.通假字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要:通“邀”,邀请。4.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味道)新鲜今义:指运输事业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连词,不管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4.一词多义舍:舍弃乃:于是,就具:都房子竟然详细地志:作标记遂:终于寻:寻找所作的标记于是,就随即,不久5.同义词具、悉、咸、皆:都云、道:说乃、遂:于是缘、扶:沿着6.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何以见得?(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