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龙应台的讲话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龙应台的讲话:大学里不会教你的两件事各位同学:我今日演讲的题目是:大学在制度性教育下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第一,它教你如何与别人相处,没有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合群,曾经是我们从小到大德育的核心。个人在群体中如何进退贯穿于整个儒家思想,但是儒家极其讲究的个人修身、慎独的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却被忽视。我们是一个习惯群聚的群体。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爱喧闹,享受呼朋唤友的欢乐。在思想推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者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问题。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相濡以沫。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课程设置里。把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的,我认为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在1941年就指出当时的大学课程设置是有问题的,因为课程以满为目标,不给学生独思的时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非有闲暇不为也。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在你们四年或七年医学院的学习时间里,诸位想必学到了各种技术,但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重不重要?大学是否教了你?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在你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课程里,是否有一点点入门?在整整四年或七年的培育中,试问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让你用在观察、欣赏、沉思、体会之中的?一个没有能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对自己的存在状态有所思索的人,会是一个几流的医生?四年或七年的大学生涯,大半是在喧哗而流动的群聚中度过的,难有空间对自己进行检讨、探究、深思。对此梅贻琦感叹极深: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至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砺,则固为我一身一心之事,他人之于我,至多亦只所以相督励,示鉴戒而已。自慎独之教亡,而学子乃无复有独之机会,亦无复作独之企求;无复知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适当之分寸乃至于学问见识一端,亦但知从众而不知从己,但知附和而不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慎独,其实就是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保持清醒。这些,大学教你了吗?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砺,在不在大学的课程里?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间精神与实践上应有之充分之距离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几流的医生?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是纽约市立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的演讲人。他送给毕业生的金玉良言是: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要比别人舍命。假如你比办公室里其他同事都早到,都晚退,而且一年365天没请过一天病假你就一定会成功!他举自己的父亲作为例子:我父亲就是这样,他从早干到晚,一周七天,一辈子从不休息,干到最后一刻,然后跑到医院挂号,就地死亡。我看了报纸对这段金玉良言的报道,不太敢信任。心想,会不会这位老兄意在反讽,却被居心不良的媒体拿来做文章?于是我找出他演讲的现场录像,从头看到尾,发现他真是这么说的,而且极其严肃。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想,假如你是以纽约市长这种观念来培育自己的,我会很恐惧有一天落在你的手里。医生被称为医生而不被称为医死,是因为他必须对生有所理解。第二,大学教育教了你如何认识实,但没教你如何认识空。我不知道在你们医学的制式教育里,有多少文学的培育?你们都在摇头,表示没有。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医学院的大一必修课;文学,应该是所有以人为第一对象的学科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因为文学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认识人。读过加缪的小说《瘟疫》的,请举手70人中只有4人,比例很低。2024年,我因为非典爆发而重读这本小说。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