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VIP免费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_第1页
1/7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_第2页
2/7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_第3页
3/7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闫凤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探索与总结。他们凝集在中华经典诗文之中,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中华经典诗文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把这些优秀的中华经典诗文称之为“国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地转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变革导致人们的信仰,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变。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问题不断出现。这些信号,都需要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弥补当前的精神缺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身边显得尤为必要!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世俗文化开始冲击校园文化。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及所谓现代“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国学经典离我们学生越来越远,浮躁功利的情绪越来越多,回归经典阅读显得尤其迫切与重要。今天,我们强调诵读经典诗文,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就是要在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的同时,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学习古人精神,传承优秀传统,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诗文当中启迪心灵,滋养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塑造优良的品质,吸取做人的精神力量。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记住我们血脉的印记,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雄厚的文化根基。由于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存在的隔膜,再加上年龄因素、生活经验和认知理解力有限,再加上有不少国学经典是用文言写成的,意思难以理解,学生读得会很生涩和枯燥,直接影响阅读的兴趣和毅力,也导致了现在的孩子们与国学经典离得越来越远。国学经典浩如烟海,从哪些开始学?学哪些比较合适呢?怎么学呢?依循现在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千百年前古人读书的顺序,我们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应当从蒙学读起,然后循序渐进地涉猎经、史、子、集,一步步让孩子亲近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青少年儿童可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青少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1、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