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米——用小数表示上南五村小学余静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练习以米作单位的路程相加初步认识小数表示的千米(公里)数。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是(1)、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2)、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认识小数表示的千米(公里)数及相应的单位换算。课的开始引入:课件出示题1:理解图意,说说图中的交通标志,再谈谈其中的数学知识。二.认识长度单位猜测其中的1km、500m、200m、100m大概有多长。你还了解有关千米与米的什么知识?从文字与数射线上进一步理解(见书P37)。表示较长的路程时,经常用km作单位。1公里也就是1千米,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到千米或公里的情况。老师做一些介绍。比如:金山区境内有23.3公里的海岸线。陆地东南6.2公里海面上的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三岛,是沪上唯一的自然生态保护区,生长着上海地区陆上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和珍稀动植物。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建成于1991年11月。总长8346米,其中主桥全长846米,引桥全长7500米。让学生也做一些介绍。把老师介绍的材料中以“千米”作单位的化成以“米”作单位,反之。三、应用1、出示:出租车起步费10元3公里,3公里=米;起步费10元3公里什么意思?我们学校的环行跑道一圈是200米,1km有几圈?标准的环行跑道一圈是400米,1km是几圈?同桌说一说,再集体交流。四.实践活动。全体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要求:按常速绕学校跑道走一圈,记下所需要的时间。再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五.课后探究根据课上实践活动中推算地走1千米所化的时间,测量一下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概是1千米,从学校到你家大概有几千米。整堂课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又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教师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恰当的课堂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顺应)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同时老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这种活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数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数学知识,1发展数学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猜测入手,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千米、米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射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1千米=1000米。500米也就是1千米的一半,1千米就是10个100米。再从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建立量感。让数学课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参与的欲望强烈,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参与了实践活动,更具体形象地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