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历史朝代与古诗文的联系一先秦时期先秦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通常所说的先秦时代是指从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前221年)前上溯至周朝衰败诸侯自相征战的春秋时期(前770年),这段时期诸侯征战不休,个人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思想活跃,逐渐发展为战国后期百家争鸣,这50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争相发展国力,奴隶逐步解放,人的思想空前活跃,相继出现了老庄、孔孟、韩非子等众多思想界大宗师。还有孙子、孙膑等卓越的军事家,还有管仲、吴起、商鞅等政治改革大家。总之各色各样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可以说是所有中国人最自豪的大时代!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文学名著,一般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书,成书于西汉晚期。战国时代人才辈出,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诸子。诸子为谋求解决社会矛盾,提出种种治国方略,游说辩论,著书立说,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百家并非实数,只是极言学术流派之多。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促使诸子散文蓬勃兴盛,主要有战国初期的《论语》和《墨子》,战国中期的《孟子》和《庄子》,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等。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较稳定,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中外交往频繁,在此基础上,秦汉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秦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当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帝国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秦汉文化的某些成就超越时空,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数学、中医、造纸等成就一脉相传,不断地被发展,许多今天仍在使用。我们现在依然为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气势而惊叹,这些已不仅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宝贵遗产。儒家思想在诸子思想中取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对以后近2000年的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史记》及许多秦汉文艺作品,历代都有读者喜爱和研究。今天宗教依然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冲突仍在继续,许多观点对现在仍有启迪。秦汉文化的许多成就开始外传,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一)秦代文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至嬴子婴即位(公元前207)不久为刘邦所灭,仅历时15年,文学上无重要建树。秦王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二)西汉文学汉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在政治上恢复了分封同姓侯王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黄老的“无为而治”学说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在文化政策方面,惠帝时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加之战国以来百家之学的影响,各地侯王也仿效战国诸公子的办法,招致各种人才于自己的门下,这使汉初的哲学和社会思想都比较活跃自由,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汉初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的发展上。汉初政论文作者以贾谊、晁错为最著名。他们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