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定都上京临潢府,后来改国号为辽。如果在这段文字里插入适当的图片,你应该选择()A.B.C.D.【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60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后来改国号为辽。契丹族使用契丹文字。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2.下能正确映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A.2/4B.C.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北方的辽和西北的西夏。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3.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下列对应关系有误..的是:()A.吐蕃——藏族——松赞干布B.辽——契丹——耶律阿保机C.西夏——党项——完颜阿骨打D.北魏——鲜卑——孝文帝【答案】C【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中关键词“少数民族政权,对应错误的”,结合课本所学,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C符合题意;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A是正确的;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又称辽,阿保机就是辽太祖。B是正确的;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族迅速崛起,建立北魏。北魏皇帝拓跋宏,就是孝文帝,进行著名的改革。D是正确的。由此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4.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的实力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是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引文大意为: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认识打仗的武器了,主要强调的是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能表达题干的意思。故答案选D。5.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分别是辽和西夏的建立者,下列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3/4A.鼓励垦荒B.订立官职C.创制文字D.制定法律【答案】C【解析】抓住关键词“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耶律阿保机命人依据汉字形状制定了契丹文字,元昊模仿汉字结构创立了西夏文字,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是他们的共同点。故答案选C。6.下列关于檀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他是北宋战败后与辽达成的盟约B.盟约有辽撤兵的内容C.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D.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宰相寇准的力劝,宋真宗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这是在宋朝战胜的情况下,签订的条约。A说法不正确,BCD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择A7.辽、西夏分别属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A.党项、匈奴B.汉族、回族C.回族、女真D.契丹、党项【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故选D。8.下面那些历史人物与澶渊之盟相关()①寇准②宋太宗③宋高宗④岳飞⑤宋真宗A.①④B.③④C.①⑤D.②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澶州之战前,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后与辽议和,即澶渊之盟。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⑤。故选C。9.“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议和,使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材料描述的是()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004年辽与北宋之间的一场战役,此役后双方议和,双方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双方在澶州城下展开激战,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