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1.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老师对作品的体验,带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育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认真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二、检查预习: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老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很没有地位的,是受卑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出示多媒体课件老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常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予,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3、预习字词老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三、听读全词感受离别第一步:老师范背全词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悲戚低沉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断句语意的连贯(学生集体朗读全词)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出示板书:《雨霖铃》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景语情景交合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2、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3、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4、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五、赏析名句体会意境1、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2、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老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