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班级人际文化建设西南大学附中刘建勇什么是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生活和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直接关系的总和,是一种体现班级成员之间情感、态度、认识、行为互动等情况的心理关系。(李德善《神奇的教育场》西南大学出版社)创建良好的班级人际文化的核心是把握学生的心理。班级人际关系的类别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家长——教师家长——学生广义:狭义: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一、教师——学生理想的师生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获得个体发展所需要的支持•青少年早期青少年早期(11~13)(11~13)家庭关系疏远在同伴中找寻自己的位置青少年中期(14-16)伙伴群分裂,规模很小的朋友圈,或成双结对青少年晚期(17~19)体验亲密关系,个性化过程青少年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生命的第二个10年)过渡——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6-10/11岁————儿童中期和晚期18/23-31/34岁————成年早期10/13-18/22岁————青少年期耐心是这一时期教育的关键词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耐心情共情——同理心(人际关系、生理、性心理、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移情——角色互换(身份的不同带来的体验不同)避免情绪化——不迁怒、少众怒、要巧怒把握情感的分寸——距离感(亲而不威、亲而失当)问题情境——一封表白信问题情境——午夜短信理理性——没有理智的情感互动导致情绪化,避免过分煽情,避免“朗诵体”和“文艺腔”合理——对学生的期待要合理(成就、反应、能力……)问题情景——一位“拖后腿”的后进生与老师的冲突法规则意识——对事不对人,不以恶小而为之原则意识——大“义”灭“亲”,要慈爱也要“严爱”问题情景:晚自习时一位进来进步神速的同学不见了智巧喜巧怒——“真”喜怒皆形于色,“假”喜怒皆形止色巧赏巧罚——“劳身”不“伤体”,“费脑”不“伤心”巧亲巧疏——信任但不依赖、了解但不介入问题情境:一位“听不到”上课铃的同学责对家长的责任——不和学生建立“反家长同盟”,促进亲子关系对学生的责任——师生关系要能够完成对学生的引导的责任,时刻牢记教育目的问题情境:学生向你倾诉他的“心动女生”师生关系中的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适当的自我暴露倾听技术引导:学生说时,用“嗯”“啊”等来表示听到了并很关注鼓励:表示自己感兴趣,很想听。“后来呢”、“然后呢”重复语句:重复学生比较强的句子,但口气要稍微改变,更多地呈现惊讶,让对方继续讲下去。“可你心里还是不服气,是吗?”“你觉得又愤怒又委屈,心里特害怕”举例子:学生说话比较含糊时,讲将问题具体化,使其说出真正的想法。学生“我感觉自己不行!”师“你觉得什么事情你感觉不行呢?”情感反应:抓住学生言语行为背后的情绪,将它提出来,如“听起来你很生气”倾听中注意:以听为主,不多插话;不提建议;不做评价问题情境:精神分裂皮肤病二、学生——学生理想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团结上进互帮互助舆论健康社会性发展、被接纳、获得自信宽容是这一时期教师应牢记的关键词影响班级生生关系的因素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亲子关系中学生人际发展的特征重要他人发生转变争取重要他人认可、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决定的基础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依然很强,但不再是唯一的情感对象人际权利关系和权威关系的不对称向对称转变(一)同学关系同学群体的作用群体规范行为样板替代家庭: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常见的人际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孤僻心理羞怯心理偏狭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自负心理报复心理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由语言引起的障碍由情感不通引起的障碍由交互作用引起的障碍中学生人际交往辅导调整认知结构(合理情绪疗法)改善个性品质(行为主义原则,强化)学习交往技能:什么时候和怎么说、笑掌握调节方法:沟通方法、表达方法(二)异性关系中学生异性的人际关系特点好奇性吸引性闭锁性羞涩性差异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