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意。2、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其丰富意蕴,感受其艺术魅力。3、探究“坚守”精神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其丰富意蕴,感受其艺术魅力。2、探究“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难点:对“坚守”精神的理解,探究这种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学习要求:快速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行踪线索,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内容。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的方法。明确:行文思路“走近汉家寨”——“走进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课文层次:(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2)“走进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二、品读感悟学习要求:再次细读文章,以问题为引领,品读作者笔下描写的“景”与“人”。(一)读“景”1、学习要求:阅读课文中第一部分,思考感悟。作者在一点点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了怎样的风景?有何作用?明确:描绘了一片贫瘠、苍凉、空寂、恐怖的千里戈壁,极写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辽阔、苍凉、沉寂。作用:突出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一老一少做铺垫,同时也反衬汉家寨人坚韧顽强的精神。2、要求: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感悟。作者描绘的汉家寨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一是它“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人称寨(阅尽人间沧桑)二是神秘: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是一个谜。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二)品“人”要求: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感悟。汉家寨一老一小的两个人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根据他们衣着、神态、动作作分析。明确: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生活穷困,与世隔绝但生命力顽强)。提示: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他代表着过往历史的回忆。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她代表着未来世界的语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也许她会为了发展,走出这里……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三、研读拓展要求:阅读课文第三部分(读“精神的坚守”),思考讨论。1、问:汉家寨周围有通向远方的路,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留在这里有何意义?提示:(1)这里是他们的家园,所以他们有对故土的依恋,有一种守护家园的责任感。(2)或许他们要让自己的文化、特有的文明传承下去。(3)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哪怕这里的土地是这么的贫瘠,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与世隔绝,但他们也安于现在的生活,不会过于奢求。(4)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要坚守祖先的信念、传统、生活方式。总之,不管汉家寨是多么的贫瘠、荒凉,但是他们始终要坚守在这里。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着生存,同时从他们身上也体现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2、问: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怎样看待文中的坚守?【明确】:作者从老人身上感受到了对传统的坚守,对故园的坚守,对信念的坚守,但他们又是如此的贫穷、闭塞,这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应该辩证的处理好“坚守与发展”的关系,即坚守有价值的东西,在坚守中要发展。①应该坚守有价值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