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下期模拟考试试卷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个小题1分,共50分)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3、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5、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6、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7、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消灭六国B.制度创新C.修筑长城D.严刑峻法8、《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9、“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10、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11、“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2、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文轻武B.宋太祖重视教育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1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统一货币的制度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14、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