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2、背诵课文的第9自然段。(二)技能目标: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三)情感目标:1、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2、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原因,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对于本课的教学,我确立了如下的设计理念,即: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紧紧围绕设计理念,我试图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1、教师运用月光美、亲情美和人性美将教学过程一一串联。既体现了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易于让学生接受。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主动建构。2、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3、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真情1/4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音乐声简介贝多芬,也可以让学生适时补充。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生答:月光曲)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二、初读课文发疑问。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老师先检查你们生字词的掌握。谁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提出来,共同理解。如:断断续续,幽静,陶醉,恬静等。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完成填空)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同学帮你解决;同学不能解决的,老师帮你解决;老师也不能解决的,咱们再一块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境下为盲姑娘弹奏这两首曲子的?b.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c.《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三、紧扣“三不”悟真情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1、不期而听动真情(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贝多芬心里会说些什么?(师板书:不期而听触动)(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亲情美)(4)此时贝多芬在门外听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他还看到什么,又在想什么?(不请而进感动)(人性美)2、不请而进遇知音2/4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理解“纯熟”;理解两个“您”的不同用法。(2)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的心情一定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