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的纲领主张[背景知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农业收成的丰歉决定着国家的实力和民众的命运,因此无论在古代,还是近现代历史上,“农村稳,天下稳;农村富,天下富”成为治理名言,重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知识梳理]一、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2、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3、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因而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二、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1、代表:三民主主中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2、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3、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三、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或纲领(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2、作用:使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2、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作用:极大地调动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可靠保证。(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四步曲(1949——1990)1、土地改革(1950——1952)①调整的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③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953——1956)①调整的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1958——1960)①调整的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1978——今天)①调整的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③结果: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四次调整启示:①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②调整都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C)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2、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有(D)①反映了农民封建的强烈愿望②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③证明了太平天国的反侵略性④反映了宗教思想的严重危害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体现出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是(D)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土地改革中相同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