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ppt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分析歌词内容,引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让学生明白世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ppt交代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作品。学生交流作家、作品,小组展示,教师补充。ppt补充寓言的概念、特点、分类等相关知识。ppt三、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语感和人物的情感,随时作标记,批注。(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点拨,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一)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直译,难点之处可以小组讨论,共性问题班级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三)讨论并总结人物形象。六、课外作业。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导入示例。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二、研读、探究课文的内容。(一)研讨: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点拨。(二)研讨:作者对愚公行为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三)研讨作者为何将主人公称为“愚公”,把智叟称为“智”呢?“愚”和“智”的对比有何作用?,教师点拨:一语双关,反语,讽刺。三、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教师补充1.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2.人物刻画成功: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3.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开头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四、课外作业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等,体会寓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