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语文教师(重点)第一节语文教师的职责第二节语文教师的角色第三节语文教师的素养(重点)第一节语文教师的职责一、教师的定义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古老的职业,这一职业的鼻祖是孔子,或许更早。从古到今,教师这一职业既是备受人们尊重和推崇的职业,如古代荀况曾提出“天地君亲师”,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也曾是被人们指责和蔑视的职业,元代有“七娼八丐九儒”说,文革被称为“臭老九”。就目前而言,教师这一职业不断得到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一职业。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二、语文教师的职责之所人们把教师这一职业称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因为教师肩负着一种神圣的职责,大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小到每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使之成为有用人才,进而完成传播人类文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任务。其实质就是教书育人。于漪老师曾把它具体为“教文育人”。二、语文教师的职责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语文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文学史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如听、说、写、能力及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动机、情感、态度、思想、品质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视育人,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成为“危险品”。因为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可能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相反,只强调育人,不认真教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无用的“废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换来学生的德才兼备。优秀的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又是道德的领路人。第二节语文教师的角色目前,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谈论的话题之一,就是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即由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为此教师必须重新进行反思和调整,扮演好应有的角色。一、角色在心理学中,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等因素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教师要与其他因素构成十分复杂的关系,要求教师要能不断调节自己,扮演好多种角色。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或只扮演知识传授者这一单纯的角色,因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和弊端,这是我们必须要反思和改变的。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一)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有五个层次,即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体验层次的课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前面四个层次的课程没有也不允许有太大的区别,课程的研究、编制是国家指定一些专家来完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即相当稳定。人们常用搬运工来形容教师,说教师将教学内容从教学参考书上搬到教案上,再从教案搬到黑板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世纪末,我国语文教学领域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究其实质都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没有也不允许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根本上的变革,因此,熏陶感染也好,自学指导也好,科学训练也好,单元教学也好,这些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