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图是1952-1957年国民经济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B.公有制成分已占据主体地位C.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D.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经过“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和建筑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这说明“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所有制成分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信息,B、C两项错误;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说明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2.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答案B解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1958年以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与题干“苏联帮助”的信息不符,故C、D两项错误。3.下图反映的是我国东北地区某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即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大型轧钢厂等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三大改造完成B.“大跃进”运动C.“一五”计划实施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C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东北建成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反映的是所有制的变革,不是建设成就,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是建设重工业企业,D项错误。4.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道路;而材料中八大提出要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显然是和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年份占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轻工业总产值重工业总产值195743.331.225.5195834.330.535.2195925.131.143.8196021.826.152.1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②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④“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一五”计划指的是1953年至1957年,材料中只涉及1957年的信息,缺乏相应的信息比照,故①错误;1958年至1960年发生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故②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工农业的比例严重失调,故③正确;1958-1960年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没有按照八大确定的思路发展,故④错误。故选B项。6.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是“大跃进”的表现,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答案D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虽是一种讽刺,但客观上反映了人们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故D项正确。7.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