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探究1背景史料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所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的爆发。发现问题:你如何认识这种观点?(历史解释)【解读】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角度分析。提示:这种观点忽视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是错误的。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他们渴望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虎门销烟是借口,是表面原因,近代英国侵略中国是必然要发生的。探究2鸦片战争的影响史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发现问题:(1)阅读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读】依据史料中“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来作答。提示:影响:政治上: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史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其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发现问题:(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解读】结合画线中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提示:趋势:从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到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等。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角度具体表现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一些知识分子抛弃陈腐观念,开始关注世界,探求新知,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对外关系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促进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革命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段考点二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探究1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史料近代以来,中国建构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始终与近邻日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打乱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每一次现代化变革都受到日本的干扰和影响,洋务运动终于甲午战争,民国新政终于抗日战争……——田庆立、宋志艳《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