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2、,,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师说》情景式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归去来兮辞》1.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2.诗人的自恕自慰之词是:,,。3.回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4.归心似箭:,。5.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6.“,。”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7.写诗人享受园中之乐的句子,。8.“,。”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9.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10.出游方式:,。11.游中所见:,。12.游中所感:,。13.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14.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15.描绘了作者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