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导入课文三字经《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作者介绍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提出“性恶论”的看法。•《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一书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劝学》。劝学劝学学习劝勉作者以作者以《《劝学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们要不停止地坚不停止地坚持学习持学习,只有这,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高尚的品德。生词注音中()輮()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楫()生()蛟()跬()骐骥()驽()锲()镂()跪()蟮()螯()zhòngróuyúyòugǎopùlìcānxǐngyúqǐjÍxìngjiāokuǐqíjìnúqièlòuguìshànáo劝学第一课时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让它停止。可以,应该。以,不翻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于:从\比而:却,表转折关系为:凝结成中:符合輮:使……弯曲曲:形作名,弯度虽:即使有:又暴:晒则:那么金:金属就:靠近砺:磨刀石而:并且日:每天乎:相当于“于”,对知:“智”,智慧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其中说明了什么道理?加工蓝——————青胜于冷冻水————冰寒于绳輮直木————轮木————直砺金————利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是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比喻句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金人变化提高变化不可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輮金就砺利金就砺利木受绳则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表修饰关系须臾:片刻:提起脚后跟跂而:但是疾:强彰:明显显著假:借助利用致:到达水:游泳绝:横渡生:“性”善:擅长高: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高处。第三段是围绕哪句论述了?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