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重庆市江北中学向春一、教材分析1、本框地位本框题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也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材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设计思想“矛盾”一框对高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然高二时学过,但时隔一年多,不少学生对此内容有些陌生了,鉴于此,对于基本概念我不会作太细致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概括、总结,但是对于重难点则要加以点化。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1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活动体验及身边的热点等,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三、、教学重点:矛盾的概念。四、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五、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教学法讨论讲授法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非常高兴能有和大家共同探讨哲学问题,今天我给大家带了一首诗,请大家一起来填填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师:看来大家都有写诗的天赋,你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呢?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就在于王籍运用了一种“反衬”“对比”的手法,从哲学角度来看他主要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分析:“噪”与“静”是对立的,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王籍用“噪”衬托出“静”,这就统一。“鸣”与“幽”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自然景象,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诗人用“鸣”来衬托“幽”这就是统一。哲学上把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板书:1、矛盾的含义)(二)、新课教学1、矛盾的含义师: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树立矛盾思想就要深入地理解矛盾的含义,从矛盾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具有哪两个属性呢?生:(略)那么,什么是“同一性”呢?请大家齐读矛盾的“同一性”。这个概念有些抽象。我们先一起来看同一性的两层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小游戏】:要求:两位同学脚尖对脚尖,手拉手尽最大限度向后拉,身体后倾,保持住平衡。师(问其中的一位同学):你刚才想不想放手?生:①想。2追问:为什么?(生:想让他摔倒。)师分析:他摔倒了,你还站得牢吗?你们刚才的平衡依靠的是对方的拉力,如果一方放手,不仅另一方会摔倒,你自己也会摔倒,那么,这个游戏也就破裂了,统一体破坏了。这就是矛盾中的什么性?生:“同一性”②不想。提问:你敢不敢放手?(生:不敢。)师分析:很好,你懂得了一点,那就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