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方式提高效果摘要:提问是阅读教学中难以避免的教学方式,好的提问,也确实对学生学习阅读和智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目前的教学中提问设计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提问太多、太碎、太繁琐。作者从替代问题、问题少而精、巧用学生质疑三个方面谈了自己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体会和做法。关键词:提问替代少精巧用质疑效果正文:提问是阅读教学中难以避免的教学方式,好的提问,也确实对学生学习阅读和智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目前的教学中,提问设计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问太多,二是问题太碎,太繁琐。阅读教学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但有的教学真的没有引导学生去好好读书,而是不断地提问,寻求答案。似乎认为答案出来了,书就读好了。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的第三自然段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师:有谁欺负丑小鸭?生:哥哥、姐姐、公鸡。师:是怎样欺负他的?生: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师:养鸭的小姑娘呢?生:讨厌他。师:丑小鸭有什么感受?生:孤独。师:它是怎么做的?生:钻出了篱笆,离开了家。其实这些情况课文写得清清楚楚,学生阅读课文完全可以自悟。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却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还可以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丑小鸭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学生不但说出了前一位老师那一串问题所期望的答案。而且还联系日常生活,讲了被欺负的那种体验,从而设身处地体会了丑小鸭的悲惨生活。没有充分地读,没有从读和思得到感情和体验,很难达到这种效果。问出来的答案是干涩的,而读出来的感情是滋润的。因为读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内心感觉和情绪,从而使他感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提问呢?一、设法替代问题教师在备课时,特别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要直接去问本来能读懂的课文内容。要多想一想,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语言手段来替代。如用各种形式的读替代,用语文训练替代,用发言争辩替代,用课堂各类练习替代,更可以用学生的质疑、释疑替代等等。如讲《凡卡》一文时,凡卡在鞋店过着悲惨生活的三段。不用去提问:“凡卡受了哪些罪?”“表现在哪里?”就让学生认真地去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或感受。学生一般都会产生生活悲惨的感受。通过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传达给大家,让大家都知道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读的时候,凡是表现凡卡受罪的语句,就很自然地被突出出来了。例如“揪、拖、揍、直戳、简直、一点儿、稀、过道”。根本不用机械地告诉学生哪些字应该读得重一些,因为有表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和传递。这种方法在非常多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在教学《葡萄沟》一课,讲葡萄干的制作时。我先让学生读文,接着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阴房的样子,再看图介绍制作方法,评出最佳解说员。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没有提问,只依靠读、画和说就完成了课文的学习,而且增加了复述,联系了写作实践,也联系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二、问题少而精课堂教学中,有时的确也有无法替代,非提不可的问题,那也无须回避,但对于要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一方面,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问题的数量。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在哪里--干什么--赞叹”这一线索变成问句就是思考提纲。问题覆盖面大,就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读,可想,可说,就不易演变为“满堂问”。另一方面,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要努力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如《将相和》一文中“渑池之会”。1、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哪里看出他机智?哪里看出他勇敢?哪里看出他的爱国?3、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啥不妥。一名老师在执教“渑池之会”时,上面的几个问题一个也没提,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