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规范学生的答题语言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动手写,动嘴说,以提高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化学用语.1,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所以记得牢.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新制氯水为什么要用棕色瓶保存正确的回答是:"防止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分解".而有学生却这样回答:"见光分解".这样的回答很不具体,很不准确.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2,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比如,怎样描述物质的性质,怎样叙述实验操作步骤等在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要回归课本.如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怎么办先用"毛巾"还是直接"水冲"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30页倒数第二段,明确指出"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3,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教师认为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4,巧用"错本",给学生"练"的机会错本,是教师将学生所犯的错误摘录出来的范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该资源,可改编成选择题等形式,作为例题或练习给学生练习,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错误.例在讲PH试纸的使用时,教师结合学生以前练习的错误,编了这道题:测定白醋的PH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B.用玻璃棒蘸取滴在试纸上C.用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D.先将PH试纸湿润,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E.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比色卡对照读数对图3学生的回答:用酒精灯加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撤掉酒精灯有水柱产生;或到入水,形成液面差则气密性良好.图4,5他们无从下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本质,只是强化记忆,易混淆,新情景就不会运用.细节决定成败,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普遍降低,但对解题的规范,实际的动手规范等细节方面的要求却逐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规范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