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修改》说课稿陇县西大街小学任文昌一、教材分析《文章的修改》是义务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word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窗口的组成,也学会了word文档的新建和保存操作。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制五年级的学生,它是教材关于对Word软件的第二课,其主要包括了打开保存文档,设置合适的页面,进一步修改文章这三个内容。为word排版知识做铺垫,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Word排版知识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根据课程整合的思想和原则,我把语文课中的相关知识融合到本课进行学习,加深了学科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修改文档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方便和快捷,从而对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文字不再陌生,对word软件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不仅能在word软件中输入文字,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整合语文的相关知识来继续学习word软件的其他功能,不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连贯,更系统,当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其他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合作能力。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会打开保存的文档,学会对文档的纸张、页边距的设置和对文档的修改和删除操作,打开文档对于学生而已没有任何难度,直接通过双击就可以实现,但是通过文件菜单和常用工具栏中的打开按钮来打开文档,学生可以借鉴画图软件中打开画图文件的方法来迁移;对文章的修改和删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以后灵活修改文章打下基础,可以根据经验和通过课本也可以实现,但是用不同的方法来删除,这块内容对学生而言有点难度;对文档纸张和页边距的设置,为以后word文档的排版打下基础,但是他需要通过菜单命令来实现,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因此对学生而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纸张和页边距的概念;知道退格键(backspace)和删除键(delete)的区别;掌握修改文字与删除文字的一种或多种操作方法。2.能力目标:学会word文档纸张、页边距的设置;学会word文档中文字的修改和删除操作。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重点:修改和删除的操作方法,纸张和页边距的设置。难点:学会在实例当中灵活运用修改和删除文字,会选择合适的纸张和设置页边距。四、教法阐述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再结合教学目标,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因此我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根据教学内容我设置了几个小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课本,先完成相应的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具体操作,体验成功的快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难点的问题,先通过同桌和小组的讨论,或者结合课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探究中找到乐趣。对于难点我通过广播演示和学生的讨论和实际操作来突破。然后要求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进行广播演示,这给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种示范。通过用电脑修改文章和在语文课中修改文章相比较,突出用电脑修改文章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样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合理流畅。五、学法指导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任务--探索思考--讨论尝试--合作完成任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学生演示、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