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我们知道,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其个人行为要受制于校规校纪、《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其行为要受制于中国法律、公民道德规范的约束;作为一个中国人其行为必然受到中华民族一些传统道德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其行为要受到来自自己的内心准则、家庭、朋友、所在的组织规则的直接束缚。可以这样说,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因此,我们认为,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十)吸烟、酗酒。上述行为的进2/11步发展就是严重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轻度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其相关群体及其个人的危害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中度严重不良行为。<三)青春其综合症的影响。青年期综合症主要表现在:1、记忆力、思维力、回忆再现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上课听不进,思维迟钝,意识模糊,学习成绩下降;2、白天精神萎靡,上课易瞌睡,打哈欠,大脑昏沉。3、夜晚大脑兴奋,浮想联翩,难以入眠,乱梦纷纭,醒后大脑特别疲困,提不起精神;4、头昏头痛,眼窝黯黑,视力疲劳,心悸气短,腰酸腿困,疲乏无力,无精打采,消化不良,体力下降;5、心慌、胸闷、呼吸不畅、抵抗力下降、眼花、手足发凉、多汗、便秘、消瘦、脸色燥红或苍白;6、性冲动频繁,极易性幻想,形成不良性习惯,过度手淫难以克服;7、不良性习惯日久导致性神经由兴奋亢进转为疲劳抑制,性功能减退,导致男子频繁滑精遗精,女子白带增多;8、心理状态欠佳,忧虑抑郁,烦燥消极,性功能减退,敏感多疑,缺乏学习兴趣,生活冷漠,好动肝火;9、忧伤、恐惧、自暴、自弃、厌学、逃学、甚至自虐、自尽。[案例1]八成青少年上网为玩游戏聊天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人约有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不正确的上网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危害。阿军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告诉记者,班内30%以上的同学都上网,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就会被讥笑为“落伍”。同学们上网除了玩游戏、聊天,几乎没其它事可做。许多学生下课,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