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时期是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我县在鄱阳湖畔快速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制定“十一五”规划对我县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纲要依据县委、县政府的相关精神,主要从战略上、宏观上、政策上提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发展目标,以引导我县未来发展趋势。一、“十五”回顾(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十五”计划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五”期末,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5.28亿元,五年平均(下同)增长11.2%;财政总收入2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引进县外资金12.59亿元,增长79.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9亿元,增长14.85%;农民人均纯收入1976元,增加154元;城镇化率26.1%,年增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下降0.29个千分点。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基础。(二)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十五”计划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从抓灾后重建,到恢复性增长,再到快速发展的转变;加快发展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投资信心增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拉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突破,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建设的第一抓手,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十五”计划时期的发展证明。观念就是财富,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鄱阳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财政穷的传统农业大县,只要第1页共32页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外向型战略取向,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善抓机遇,扬长避短,团结共进,就可以获得快速发展,实现崛起目标。(三)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指标偏小,人均gdp仅2462元,为全市的一半、不足全省的三分之一,整体竞争力不强。二是经济运行质量偏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5.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是全省的53%。三是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占16.3%,是全省的三分之一,工业化进程缓慢。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五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瓶颈”制约依然严重。二、未来五年发展形势(一)外部环境:“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这个发展时期,从国内看,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处在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更重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社会进步更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自主创新、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发展战略取向,一大批新型行业将兴起,人的因素在市场竞争中更加活跃,省际或地区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环鄱阳湖经济圈建设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效果差的行业将受到限制,能源和水的供应矛盾将更加突出;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分工将更加明确,世贸组织和市场规则对经济的主导和催化作用日益显现。人本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将成为评价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二)发展机遇1、“十五”时期,我县发展在思想上树立了新的理念,确立了新的标准,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凝聚了发展合力,第2页共32页坚定了发展信心;在发展模式上逐步确立了开放型经济取向,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最佳战略机遇。2、景鹰高速公路、衢景九铁路、鄱余公路的建设,将拉近我县与沿海地区和省城的距离,我县区位优势凸显,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