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南湾沙湾小学:黄秋玲教学内容:《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材分析:《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多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进而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学情分析:尺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本班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厚实,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能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掌握测量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教学过程:一、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1、用不同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看!我们教室的课桌摆得多整齐呀。想不想知道这些课桌的长度?好!那就用你喜欢的工具来测量一下自己的课桌!我们课桌的长度是一样的!你能想到用什么工具呢?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测量出的长度?(学生回答采用铅笔、书本、手等工具测量的结果,老师依次写在黑板上)交流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引出直尺。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你知道为什么吗?(用测量自己的课桌引入,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二、观察直尺,揭示课题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都有些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并揭示课题。板书:认识厘米尺子cm——长度单位:厘米0——起点竖线——刻度线(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打下基础。)三、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指出: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组织讨论: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相互说,指名说,学生回答时其余学生在尺子上找这些线段。使学生认识到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2、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木棒,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老师动作示范)伸出食指和拇指夹住小木棒,然后慢慢抽出小木棒,这时候我们食指和拇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1厘米长的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四、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