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一、教材依据:《村居》是苏教版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二、设计思路: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韵律和谐、意境深远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村居》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三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通过课前举行放风筝比赛,指导学生写《我眼中的春天》日记,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体验,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氛围。在课堂上我在情境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说话、写话,愉悦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情感世界,诱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意。3.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4.练习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六、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醉”意。七、教学准备:投影仪、明胶片、教学挂图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几月几日呀?是什么季节了?2.投影仪出示词语:草长莺飞柳儿童风筝陶醉(1)指名读词语(2)让学生根据词语提示,说一段描绘春天的话。3.过渡:同学们描绘的春天真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5.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意1.出示要求:借助拼音分组自由读诗句,划出生字词,再讨论诗句意思。(放音乐)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识字。莺:后鼻音,中间是秃宝盖儿;趁:前鼻音。鸢:上面没有一撇。给生字找词语。3.指名读诗句,如有不正确的读音及时纠正。4.听录音读。5.请同学们马上描生字。注意每一笔写在哪儿。(教师巡视指导)(三)借助插图,加强朗读,由“醉”字作为切入口,感悟诗意。1.指导读诗歌。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再教师指导读。2.出示插图,指名说说图意。3.口头填空:诗人看到(),看到(),他()了。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他这种状态的一个是“”字。(鼓励学生有不同说法,最后引到“醉”字。)板书:醉春烟迷人的春景散学儿童欢乐过渡:同学们,诗人为什么会醉了?让我们再来读诗,从诗句中去体会体会吧!4..感悟一二两行诗句,体会“醉”意。1)师:同学们,春天到底在哪呢?其实就在我们的眼睛里。仔细看看图,再读读这两行诗句,从哪些字词可以找到春天呢?“草长”是什么意思?“醉”呢?2)展开想象的翅膀,具体描述一下这迷人的春景吧!(分组讨论)①教师指导学生把诗人描绘的景物具体化。(如“草”是什么样的草?“莺”是正怎样的莺?“柳”是什么样的柳?怎样地拂?)②学生自由发言3)请同学们把刚才所说的迷人的春景写下来吧,看谁写得令人陶醉!(放轻音乐,让学生边听边写。)同学写片断,教师指导。再选取两三个读一读。4)师:同学们,诗人用“长”、“飞”、“拂”、“醉”把明媚的春天写活了,他沉醉在美好的春光里。突然,“噢——”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宁静,原来是------5.感悟三、四两行诗句的“醉”意。读诗句,再分组讨论这两行诗句: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男女比赛读。小组派代表说说。6.师述,同学们,学完这首古诗,老师被这首古诗所描绘的美好春色深深的陶醉了,请同学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再背诵。(放音乐)比赛感情地朗读背诵。(四)再次解“醉”,总结全诗。师述,过渡:春光明媚,小草旺盛地长,黄莺自由地飞,柳枝轻柔地拂动,春光明媚得叫人心醉!再加上儿童快乐地放飞,春天的气息里飘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诗人怎能不醉?同学们,老师也醉了,你们醉了吗?那还有什么也醉了?(学生会找到杨柳醉了。)其实老师认为,不只是杨柳醉了,还有其他事物也醉了。1.投影出示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