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准确朗读诗歌。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3.理解诗意,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诗歌内容。难点: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一、知人论世1.查阅资料介绍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4岁——48岁)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闰八月,他被迫离开凤翔。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二、读古诗1.读准字音,把诗读顺畅。叩()柴荆()倾()榼()黍()地酒味薄()kòujīngkēshǔbóqīng2.听朗读录音《羌村三首其三》,听清字音。3.二读,读出诗的节奏。三、懂诗意1.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大体意思。①.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②.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③.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④.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成群的鸡正在乱叫,把鸡赶上了树端,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手里都带着礼物,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⑤.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⑥.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⑦.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⑧.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悲伤之至。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四、知内容1.读古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父老乡亲看望杜甫的情景。通过与父老们的对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2.各句诗分别叙述了什么内容?①.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②.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③.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呈现出小山村的寂寞荒凉景象,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展现出乡村古朴的情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正当诗人心绪烦闷之际,意外迎来父老的慰问。④.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⑤.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⑥.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乡亲们携酒为赠,酒色清浊不一,却都表示着一片心意,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酒味薄既是父老至谦之辞,又表现了田园的荒芜。体现出战乱的危害,反应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⑦.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⑧.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3.齐读古诗,初步读出诗的情感和韵味。五、悟诗情1.你从诗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品悟)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对动荡时局的悲叹,可又未能为国家为父老乡亲造福出力的惭愧。2.本诗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以小见大等手法。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六、悟主题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通过对北国农村一角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纷乱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心系国事的情怀。七、课堂小结唐代的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揭露了时世的艰难,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八、拓展延伸1.杜甫的《羌村三首》之三中写对动荡时局的感慨的句子是:,。2.杜甫的《羌村三首》之三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句子是:。3.杜甫的《羌村三首》之三中写对父老的深沉谢意的句子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