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认识厘米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页教材简析:《认识厘米》是在一年级已经学习直观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且初步认识了线段,学生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学习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多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进而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3.尝试估计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1厘米长的小棒、方格纸、小方块等。教学过程:一、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1.故事引入:有位裁缝师傅用手给顾客测量了衣服的长度,告诉徒弟长度四拃,就让徒弟去做了,徒弟认认真真地也用自己的手量出四拃做好了衣服,可是顾客穿在身上,却太小了,咦,明明也是四拃呀,怎么会太小呢?你知道为什么吗?2、交流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引出尺并课件出示各种尺。二、观察直尺,揭示课题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和屏幕上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并揭示课题。三、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一)认识1厘米。1、指出: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组织讨论: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相互说,指名说,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使学生认识到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2、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相互比划、小组比划、全班汇报)。3、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4、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二)认识几厘米引导认识2厘米、5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2厘米和5厘米哪个长一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几厘米吗?学生相互介绍,交流展示。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一)测量物体长度。1.尝试用直尺量练习纸上的小刀图。2.练习测量线段的长度。3、“想想做做”第1题(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1.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2.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3.比一比:两条线段哪一条比较长,长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三)认识大约几厘米。1、课件出示两张纸条引导观察:一张纸条比9厘米少一些,一张比9厘米多一些,这两张纸条都可以说成大约长9厘米。2、小结:测量中遇到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只要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用大约几厘米表示。3、实践练习:测量自己的手掌的宽度和食指的长度并填空。(四)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1、提出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2、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5。3、练一练: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4、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五)尝试估测。估一估:课本封面的宽度。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验证:你估计的准不准?四、能力拓展(播放课件)老师在量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愿意帮助我吗?请看尺子的一端给损坏了,我不知道铅笔有几厘米了?你们能告诉我吗?互相讨论看你们是怎么想的?从几到几,我们怎么算就可以很快知道是几厘米了?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1、总结评价: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样?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