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学习重点1.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2.反射及反射弧。3.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4.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5.脊髓灰质前角、后角、侧角神经元的性质和其轴突的走向。6.脊髓白质中的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侧束的位置、来源和功能。7.脊髓的功能。8.脑干的位置,脑干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9.下列各脑神经核的分类、位置、支配、功能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动眼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舌下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迷走神经背核、三叉神经感觉核群和孤束核的位置和功能。10.非脑神经核的薄束核、楔束核、红核、黑质的位置及功能。11.脊髓丘脑束、锥体束在脑干的位置;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及锥体交叉的形成和位置。12.小脑的位置和外形;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的功能。13.间脑的位置和主要分部;背侧丘脑的位置;下丘脑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内、外侧膝状体的位置和功能。14.大脑半球的位置、外形、分叶及其主要沟回;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及说话中枢的位置和功能。15.尾状核、豆状核的位置;新、旧纹状体的概念。16.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内囊的概念、分部及各部通过的纤维束。17.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及其形成物的位置和功能;海绵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的位置及汇入。18.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分布;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和功能意义。219.脑室的名称和位置;脑脊液的循环途径。20.脊神经的数目、纤维成分;脊神经前、后根纤维的性质和来源;各神经丛的组成、位置及它们各发出的主要神经。21.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胫神经的行程、分布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22.颈丛皮支、闭孔神经、隐神经、脊神经后支、阴部神经、膈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肋间神经的分布。23.12对脑神经的出脑部位。24.动眼神经、三叉神经(三个分支)、舌下神经的纤维成分及其来源、行程、分布和损伤后的临床表现。25.面神经躯体运动纤维的来源、行程、分布及其损伤后的临床表现。26.迷走神经的行程、纤维成分及其分布。27.嗅神经、视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和副神经的分布。28.内脏运动神经的形态和功能特点。29.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置;节前纤维的去向;交感神经节的种类及位置;节后纤维的去向;交感神经的分布。30.动眼神经、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31.骶部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来源、行程和节后纤维的分布。32.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和视觉传导路的组成、行程及功能。33.躯干和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传导通路的组成、行程及功能;头、颈、咽、喉部骨骼肌随意运动传导通路的组成、行程及功能。34.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35.内囊损伤及脊髓半横断损伤的临床表现。难点、疑点解析1.神经系统常用术语的理解记忆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在不同的部位常有不同的集聚方式,因而具有不同的术语名称。在记忆时须明确:该结3构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还是周围神经系统;该结构是神经元细胞体还是神经纤维聚集而成。2.脊神经前根、后根与脊神经前支、后支的区别每对脊神经均由脊神经前根和脊神经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而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主要分为前支和后支。脊神经前根含有躯体运动纤维(脊髓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内脏运动纤维(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和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元的轴突);后根含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的纤维(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因此,脊神经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脊神经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每对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神经,由脊神经分出的前支和后支亦是混合性神经。3.脑神经核的名称和位置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内脏感觉核躯体感觉核中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滑车神经核脑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展神经核上泌涎核前庭神经核桥面神经核蜗神经核延疑核下泌涎核副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髓舌下神经核4.手部皮肤的神经分布分布到手部皮肤的神经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