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接觸篆刻藝術以來,雖對篆刻領域瞭解不深,卻因興趣使然,讓我持續的保有一股動力,進而學習與嘗試,也因此選擇了篆刻為專題研究的題目。談起吳讓之篆刻藝術,必會提到「以書入印」的創作風格,此風格取法鄧石如。且以篆刻流派來看「以書入印」在篆刻史上有怎樣的影響力。明末清初,篆刻風氣大開。浙派、皖派蔚為印壇主流。論及浙派印學,不可忽視西泠八家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享有極高聲譽與各界廣泛讚揚,他們本身對金石學也有較深入的研究,金石學以研究青銅器和石頭上的文字為主;要講究印章上文字之篆法,自然要研究金石學。此外,西泠八家又善書法、繪畫,有著金石書畫成就熔於一身的典範,以印譜、金石學著作、詩文集、書畫集傳世,對後世影響自是深遠。且西泠八家桃李滿蹊,印燈續焰,代不乏人,奠定浙派在印壇的地位。浙派盛行之際,皖派篆刻大家鄧石如也逐漸嶄露頭角,對宗法於他的再傳弟子吳讓之影響也很大。有人稱鄧石如為徽派之後起異軍;但是徽派本質上是法古,而鄧石如的精神與成就,在於創新風格。他擺脫前人以「繆篆」為本的原則,以篆書筆法之筆趣加入印章之中,使刻出之印,帶有筆墨之意,生動流轉。在篆刻史上,鄧石如是第一位直接從篆法衍出印法的篆刻家。真傳弟子包世臣推崇他為清代書法第一人,讚美他「書從印入,印從書出」。此種書法與篆刻互為表裡的獨創印風,確立鄧石如在印壇的地位。印學上,浙派以刀法取勝,皖派以筆法見長。那麼深受鄧石如影響的吳讓之,其作品風格是否也只以筆法見長?其實不然,吳讓之早年篆刻取法漢印,後見鄧石如作品,則棄前學而改學鄧石如。本身善篆書的吳讓之,篆刻刀法運用自然,堅實得勢,與書體相通,雖不及鄧氏峻拔跌宕,遒勁流麗,但其舒展婉暢的氣勢,在印文的轉折與連接處,都充分表現書法用筆的韻致,用刀如用筆,達到「以書入印」、「書印合一」的境界。吳讓之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在於他集皖派之大成,對後世足具影響,接下來將試探吳讓之的篆刻藝術,瞭解他在藝術史上的成就。二、生平介紹(一)攘翁生平吳熙載,生於清嘉慶四年(己未,公元一七九九年),卒於同治九年(庚午,公元一八七0年),享年七十二歲。原名廷颺,字熙載,同治以後,為避同治帝(載淳)之諱,五十歲後更字讓之,亦作攘之,並以字行,別署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言庵、言甫等。齋室名為「師慎軒」。祖籍江寧(今江蘇南京),自父起移居江蘇儀徵。讓之為書法家包世臣(慎伯)入室弟子。小學功力很深,精於金石考證。善畫,以寫意設色花卉著稱,曾為了對花卉畫的濃厚興趣,不自負自己在書法、篆刻的成就,反倒是虛心拜了一位比自己小十歲的畫家鄭箕為師。其書法四體(篆、隸、行、草)皆精,尤工篆隸,篆書功力深厚,婉暢流美,如吳帶當風,飄飄有致。善鐵筆,早年學漢印,悉心摹仿,後來見到鄧石如的作品,能以碑刻摹印,傳鄧石如衣缽,後又進而廣博採取周秦漢魏的金石文字,從而形成自己的篆書風貌,再以此入印,晚年之作已入化境。他的作品,有著舒展婉暢的氣勢,每字的結構,在轉折與連接處,充分表現了書法中筆的韻致,用刀猶如用筆,精能已極。讓之雖尚漢隸,崇鄧體,但他承繼包世臣衣缽,深修帖學,對名帖《蘭亭序》、《書譜》等均下過苦功,故他的邊款也得力於深厚的書法功力。讓之印款,以草隸居多,草書款任刀直刻,抑揚頓挫之情,逶迤流美之趣,均能於自然中發揮;行草、篆、隸邊款得力於深厚的書法功力,落刀隨意,生動舒暢。換句話說,讓之在帖學上的修養,對於他篆書風格及篆刻風格的雅化,都起了不小的作用。讓之成熟時期的圓朱文印,比鄧石如更顯俊秀瀟灑,容雄秀於一體,具有文靜、含蓄、大方的內蘊美。吳昌碩說:「讓翁生平因服膺完白,而於秦漢璽印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習,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常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所以後學鄧派者多以吳讓之為宗,吳昌碩、黃牧甫等均受其影響。印譜流傳有清同治二年魏錫曾為他拓的「師慎軒印譜」,光緒二年李培禎搜集他的遺作而成的「晉銅鼓齋印存」,民國以後林石廬、西泠印社、有正書局、中國印學社均印行了「吳讓之印譜」,葛昌楹拓行了他與趙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