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幸福课程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编者按:健康与幸福是一对孪生兄弟。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是人们无限的憧憬和追求。健康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健康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了个体的身体健康,一切无从谈起,幸福也就失去了根基。为了实现让闵行的孩子健康与幸福的目标,闵行教育局从2012-2013学年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用《健康与幸福》教材,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拼搏,实现心中梦想。不仅如此,教师也在授课过程中受益匪浅。因此,本刊特别策划“闵行区健康与幸福教育的实践探索”专题,对闵行区教育局局长进行了专访,还邀请了一线教研员、学校撰文阐述,以让更多的教育者借鉴和参考。1.当初您是如何发现《健康与幸福》这套教材的?这套教材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入闵行的中小学校课堂中?王浩:很偶然的一次机缘,我在书店发现了这套读物,它刚刚问世,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题目一一“健康与幸福”很吸引我。首页“致中国读者”、“译校者寄语”的一席话,跟我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没有什么知识会比健康的知识更重要了,因为如果没有健康知识,那任何的人生目标都将无法顺利实现”。2012年3月,我委托区教育学院组织专家充分调研。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校长们认为,这门课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到目前为上,我们有35所中小学,300多位教师,上万名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员正在进行持续的探索和实践。我之所以想把这门课程引入闵行的中小学课堂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基于教育任务。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进一步诠释“立德树人”内涵的同时,提出了通过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推进并深化我国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基于教育责任。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管理者,我有责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当下学生的生存现状、健康素养,有义务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存、发展、交往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使其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可以相信,健康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必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中小学进行健康素养教育,必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三是基于教育观念。这是一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课程,教材的“十项生活技能”为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它充分诠释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理念,回答了《纲要》中最核心的主题词一一为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符合闵行的长远教育愿景。它是我们设计的“一体两翼”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的重要载体,即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体”,以推进国际教育本土化和本土教育国际化为“两翼”。四是基于课程文化。我认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借鉴和引入国际课程必将常态化,引入国际课程不是替代本土课程,而是用其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优化并完善本土课程,并在与本土课程融合中形成有价值的课程文化。要让课程惠及更多的学生需要和家长需求,实现教育公平。这样的课程超越了文化标识,彰显了中外教育的共同追求。五是基于课程价值。它引导我们关注今天需要怎样的课程。其一,它重新定义了课程的价值一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其二,它重新定义了课程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智,关注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探索、创造、合作、游戏等。其三,它重新定义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专业发展,表现在学会选择,学会包容,学会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学会尊重个性。六是基于内容价值。整套教材中,每个年级主题基本相似,包括5个单元10个模块,但内容循序渐进。它关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人本身,是人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它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回归真实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报告提到:当今有2亿青少年不具备生活和就业的基本技能。这套教材在这些方面多有强调,如性格养成、健康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