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简介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正确的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目录MULU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1.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2.3.十大标准4.5.6.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十大标准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8.9.10.7.八.是大学入学率2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以“小康”概念来确立当代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全面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在“全面小康”冲刺阶段尤其需要深刻把握其目标内涵“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1.“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多个,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是体现其他目标实现的成效的核心目标。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但对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却都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把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人”,突出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包括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各种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人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生态等持续发展相互协调、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在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过程中产生的,随着人的需要的逐渐满足,人的幸福度也在不断提升。全面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仅有总量和速度上的要求,还有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都要求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都要求协调,“全面小康”的核心是“全面”,关键是“协调”。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推进各方面建设,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阶段,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经济支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法治昌明、公平正义的政治支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凝聚人心、奋发向上的文化支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居乐业、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功能,为“全面小康”提供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生态支持。“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3.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需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价值鲜明、导向明确,系统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