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美国学者米迪皮而认为,即使是最保守的看法,在某一交往过程中,35%的社会信息是通过语言传递的,其余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这是它的好处。——罗夫瓦多爱默••生据研究,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38%通过音调传递。人的姿态、表情、手势经不同的组合后,能表达出近70万种不同的信息,比任何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意思都要丰富。一、非语言沟通的含义非语言是相对于语言而言的,非语言沟通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沟通时的所有符号。非语言信息是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仪表服饰、语音语调等产生而传递出去的。语言在沟通中只起到了方向性或规定性作用,而非语言行为才准确地反映出话语的真正思想和感情。二、非语言沟通方式标记语言如聋哑人的手语、旗语,交通警的指挥手势,裁判的手势,以及人们惯用的一些表意手势,如“OK”和胜利的“V”等。再如基督教的十字、美元的$符号以及许多现代企业的标识。动作语言例如,饭桌上的吃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位顾客在排队,他不停地把口袋里的硬币弄得叮当响,这清楚地表明他很着急。在柜台前,拿起又放下,显示出她拿不定注意。物体语言总把办公物品摆放很整齐的人,能看出他是个干净利落、讲效率的人;穿衣追求质地,不跟时尚跑,这样的人一定有品味有档次。三、非语言沟通的特点1、无意识性例如,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站在一起时,保持的距离比与自己喜欢的人要远些;有心事,不自觉地就给人忧心忡忡的感觉。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则他会用指尖说话。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基本都是无意识的反应。2、情境性与语言沟通一样,非语言沟通也展开于特定的语境中。情境左右着非语言符号的含义。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同样是拍桌子,可能是“拍案而起’,表示怒不可遏;也可能是“拍案叫绝”,表示赞赏至极。《唐祝文周四杰传》中描述唐寅(唐伯虎)趁机向丫环秋香求婚时的情形:(秋香)当下笑着说道:“解元爷你要我面许终身,我有一个哑谜儿呢?我的灯谜不写在纸条上,只向你做几个手势。你猜破以后,便知道我允许不允许。”唐寅道:“请教请教!”秋香伸着纤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向自己心口一指,又把手儿摇这几摇。便道:“快猜快猜!”秋香的意思是暗示着上有天,下有地,这是邪心,不可不可。但唐寅见了这手势,便道:“妙极了,向天一指,在天愿作比冀鸟,向地一指,在地愿作连理枝,向心一指,我和你心心相印,摇手儿便是长相知毋相忘。”秋香皱了皱眉头,暗想其所猜,竟完全和我的念头相反。这说明非语言沟通受“语境”制约。3、可信性当某人说他毫不畏惧的时候,他的手却在发抖,那么我们更相信他是在害怕。英国心理学家阿盖依尔等人研究,当语言信号与非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样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由于语言信息受理性意识的控制,容易作假,人体语言则不同,人体语言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盖。4、个性化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同说话人的性格、气质是紧密相关的。爽朗敏捷的人同内向稳重的人的手势和表情肯定是有明显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它体现了个性特征。人们时常从一个人的形体表现来解读他的个性。四、非语言沟通的作用1、辅助语言表达人们运用言语行为来沟通思想、表达情感,往往有词不达意或词难尽意的感觉,因此需要同时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帮助,或弥补言语的局限,或对言辞的内容加以强调,使自己的意图得到更充分更完善的表达。例如,当别人在街上向正在行走的你问路时,你一边告诉他怎么走,一边用手给指点方向,帮助对方领会道路方向,达到有效的信息沟通。2、表达情感非语言行为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表达感情和情绪。例如,相互握手则表示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父母摸摸小孩子的脑袋表示爱抚;夫妻、恋人、朋友间的拥抱表示着相互的爱恋和亲密。在历史上,汉文帝垂询贾谊时,“夜半虚前席”则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