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总目标: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体验能力;通过分阶段的德目要求,设计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目标:1、个体主体性素质(1)自学能动性:有积极向上的追求目标;有求知的欲望,使兴趣和爱好获得适时的、有利的发展;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有意的活动。(2)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我意识等得到健康的发展。(3)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2、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乐于把自己的精力、才能和时间用于集体活动当中。3、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和需要,并成为多种健康行为的动因。4、增强健康心理和坚韧勇敢的性格。(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积极向上等良好品德。2、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关心民族振兴大业。3、形成遵守社会公德意识,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4、初步形成道德评价能力,能辨别生活中一般事物的是非,有正义感。5、初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能够自我批评,自我激励,主动进取。6、初步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待问题要注意全面性、发展性。7、树立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不玩危险游戏。(三)、审美素质发展目标1、在各门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具有广泛的艺术兴趣和爱美的情感。2、使学生的艺术特长、艺术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3、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4、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四)、劳动技能素质发展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2、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二、阶段目标(一)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目标低段(1——2年级)1、扶植学生自觉能力性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乐于上学;努力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争取入队,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踊跃回答问题。2、扶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能正确理解自己与周围的关系。3、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尝试创新解题、回答问题;尝试创新小制作等活动。4、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乐于参加集体活动。5、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需要扶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开始涉猎课外读物,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6、培养健康心理和坚韧的性格懂得自己激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中段(3——4年级)1、扶植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和争创优秀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能积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扶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能做自我批评。3、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学科学习中有新见解、新思路;课外兴趣活动中有创新作品。4、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5、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的需要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有广泛的阅读课外读物,较稳定的课外兴趣活动。初步学会自己鼓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高段(5——6年级)1、扶植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2、扶植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能做自我批评。3、扶植学生积极创造性的发展某些学科学习中能初步表现思维的新异性,课外兴趣活动中提高创新作品水平。4、扶植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初步树立群体意识。5、帮助学生形成较广泛的需要学生的爱好、兴趣的广泛发展;课外读物范围有所扩大,课外兴趣活动显露一定的水平。6、培养健康心理和坚韧的性格能学会自己激励自己,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低段(1——2年级)1...